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

佛教是科學的

佛教是科學的,這不單是個人的見解,連近代最聰明的科學家也是這麼說。

"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. The religion which based on experience, which refuses dogmatic. If there'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the scientific needs it will be Buddhism...."  -Einstein

然而佛教除了注重“信”,更重要的是注重“證”(實驗);所謂“信解行證”,信只是開始,不信就沒有可能開始學習而進一步去證。

為何這古老的宗教是科學的呢,唯一的答案就是“佛教就是真理”!因為只有真理(事實真相),才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證驗(客觀-不同的人看到唯一的結果有相同的解釋,可驗證及重製-不同的人依著相同的方法能得出相同的結果)。佛陀在佛經中已說出了佛理,也陳列了不同的修行方法,只要學人能依著某一個方法修行,就能自證佛理,而無論那個人,只要能證到,那證到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。

而今個個人都只信科學,而卻又不信至排斥佛教,真是莫名其妙!

2010年11月7日星期日

憨山大師費閒歌

講道容易體道難,雜念不除總是閒,世事塵勞常罣礙,深山靜坐也徒然。

出家容易守規難,信願全無總是閒,淨戒不持空費力,縱然落髮也徒然。

修行容易遇師難,不遇明師總是閒,自作聰明空費力,盲瞎修鍊也徒然。

染塵容易出塵難,不斷塵勞總是閒,情性攀緣空費力,不成道果也徒然。

聽聞容易實心難,侮慢師尊總是閒,自大貢高空費力,聰明蓋世也徒然。

學道容易悟道難,不下工夫總是閒,能信不行空費力,空空論說也徒然。

閉關容易守關難,不肯修行總是閒,身在關中心在外,千年不出也徒然。

念佛容易信心難,心口不一總是閒,口念彌陀心散亂,喉嚨喊破也徒然

拜佛容易敬心難,意不虔誠總是閒,五體虛懸空費力,骷髏磕破也徒然。

誦經容易解經難,口誦不解總是閒,能解不依空費力,日誦萬卷也徒然。

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

憨山大師開示

在家居士,五欲濃厚,煩惱根深。日逐現行,交錯於前,如沸湯滾滾,安能得一念清涼。縱發心修行,難下手做工夫。有聰明看教,不過學些知見,資談柄絕無實用。念佛,又把作尋常看,不肯下死心。縱肯,亦不得力,以但在浮想上念,其實藏識中習氣潛流,全不看見,故念佛從來不見一念下落。若念佛得力,豈可別求玄妙耶。今有一等好高慕異的,聞參禪頓悟,就以上根自負,不要修行,恐落漸次。在古德機緣上,記幾則合頭語,稱口亂談,只圖快便為機鋒,此等最可憐愍者。看來,若是真實發心怕生死的,不若持咒入門,以先用一片懇切心,故易得力耳。譚生福征,問在家修行之要,故示之以此。觀者切莫作沒道理會,以道理誤人太多。故此法門,尤勝參柏樹子、干屎橛也。

2010年9月8日星期三

六根的形成:

『由明暗等二種相形。於妙圓中粘湛發見。見精映色結色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因名眼體如蒲萄朵。浮根四塵流逸奔色。

由動靜等二種相擊。於妙圓中粘湛發聽。聽精映聲卷聲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因名耳體如新卷葉。浮根四塵流逸奔聲。

由通塞等二種相發。於妙圓中粘湛發嗅。嗅精映香納香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因名鼻體如雙垂爪。浮根四塵流逸奔香。

由恬變等二種相參。於妙圓中粘湛發嘗。嘗精映味絞味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因名舌體如初偃月。浮根四塵流逸奔味。

由離合等二種相摩。於妙圓中粘湛發覺。覺精映觸搏觸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因名身體如腰鼓顙。浮根四塵流逸奔觸。

由生滅等二種相續。於妙圓中粘湛發知。知精映法覽法成根。根元目為清淨四大。因名意思如幽室見。浮根四塵流逸奔法。』

我們的眼根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安,在極凈中生起「見」的念頭,發起見明暗相對的各樣事物的心,在本來清淨的四大物質中,生出了能看東西的眼珠,由此開始,長時被色塵所牽引,不得自主。其他五根也類似。而在這重要的是,如何脫離眼(及其他五)根的牽制,如何見色而不被色所牽,聞聲而不被聲所引...遇到不如意事、不被不如意事牽引等等。

個人來看,這從自己的心不安、生起見以致生出眼來,並不是一步一步的進行,而且鈍時發生的;就是在起念的同時,色相及眼等同時出現。只要我們能將自己連續不斷的念中斷,就能體會自己妙圓中的根元目清淨四大。

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

成佛後會落成眾生?

如果眾生修行成就,成了佛還會再落為眾生嗎?佛陀在《楞嚴經》第四卷答富樓那的發問:『又如金礦,雜於精金,其金一純,更不成雜。如木成灰,不重為木。諸佛如來,菩提涅槃,亦復如是』。即是成了佛,就不會再落為眾生。

不過我們經常聽到,我們本來是佛,因為無明而忘記了自己的佛性,現在修行完成,恢復自己的佛性,那會不會再起無明,再忘記自己的佛性?

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們聽“我們本來是佛”這句聽得不完整,這句應該有兩部份:“我們本來是佛”及“我們無此來已被無明所閉”,我們一直被無明所遮,從來沒有正正式式的的成佛,所以只要我們修學成就,就不會再落為眾生。

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

佛要我們持楞嚴咒的原因

佛要我們持楞嚴咒是用來保護初修學佛法的人,在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時,以持咒遠離諸魔。『如來宣示此咒。於未來世保護初學。諸修行者入三摩提。身心泰然得大安隱。更無一切諸魔鬼神。及無始來冤橫宿殃。舊業陳債來相惱害』。

持楞嚴咒更可以:
  • 盡其生年。一切諸毒所不能害。
  • 成就出世間智。不久皆得悟無生忍。
  • 不生惡處。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。常與諸佛同生一處。
  • 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。未得戒者令其得戒。未精進者令得精進。無智慧者令得智慧。不清淨者速得清淨。不持齋戒自成齋戒。
  • 求生男女生者生福德智慧男女。求長命者速得長命。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。身命色力亦復如是。
  •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。必定不生邊地下賤。
如果不能持楞嚴咒,只要全城人民都供奉歡迎這咒,即『寫此神咒安城四門。并諸支提或脫闍上。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。禮拜恭敬一心供養。令其人民各各身佩。或各各安所居宅地』也可以:
  • 天龍歡喜。風雨順時。五穀豐殷。兆庶安樂。
  • 變怪災障不起。人無橫夭。杻械枷鎖不著其身。晝夜安眠。常無惡夢。

2010年2月6日星期六

二十五圓通

大菩薩,大阿羅漢,最初發心悟十八界,入三摩地,法門示範。佛在楞嚴經大致以「六塵、六根、六識、七大」為序,加起來共二十五種圓通法門,總括了多種法門均不離這二十五圓通的變化,並要我們只選擇一門合適自己的,一門深入。

(以經文列序)
六塵
02憍陳那五比丘-聲
01優波尼沙陀-色
03香嚴童子-香
04藥王藥上二法王子-味
05跋陀婆羅-觸
06摩訶迦葉-法

六根
07阿那律陀-眼見
09周利槃特迦-觀息
10憍梵砵提-味知
11畢陵伽婆蹉-覺身
12須菩提-法無

六識
13舍利弗-心見
14普賢菩薩-心聞
15孫陀羅難陀-銷息
16富樓那彌多羅尼子-法音
17優波離-執身
18大目犍連-旋湛

七大
21烏芻瑟摩-火光
19持地菩薩-平地
20月光童子-水性
22琉璃光法王子-風力
23虛空藏菩薩-虛空
25彌勒菩薩-唯識
24大勢至法王子-念佛心

六根
08觀世音菩薩-反聞

這排序好像是寫或傳佛經時出現了差誤,不過有很多祖師認為這是故意的,這些不順序的法門正埋藏了佛陀的意旨。不順序的特別法門包括:聽佛說法-聲、破除淫慾-火、大勢至法王子-念佛觀世音菩薩-反聞。開頭的兩法門還能理解為:學佛要先聽佛經,然後是除淫慾;不過,後面的兩法門為何會是特別法門?會是學佛最終的兩個法門?即是念佛成佛,然後以三十二應入諸國土、十四種無畏功德、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度眾生?

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

維度空間

我們這個世界是三維空間,即是古人說的四方上下。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裡,我們能理解三維是立體的物件,兩維是沒有厚度平面影像,一維是一條沒有厚度的線。

我們平常接觸得最多的兩維平面影像,相信是電視或電腦的屏幕。在屏幕顯示物件的影像:
  1. 並沒有物件的作用,例如錢幣的影像,是虛無不實,不可以取得,也不能用;
  2. 屏幕影像只是顯示出來,並沒有走動;
  3. 影像是沒有乾淨或污穢分別;
  4. 影像是虛無,不是實質,所有沒有增多或減少。
生活在三維空間裡的人知道低維度,如兩維空間是虛無的;生活在四維空間裡的人,看三維空間裡的人也是虛無飄渺的影像。現代科學家霍金指出,我們的世界是十一維空間;這樣推斷,真正的世界是十一維空間,我們一般人所認識的世界只是三維空間,所以這三維空間對十一維空間的世界來說,只是一個虛無飄渺的影像世界,即是我們一般人所認識世界的所有物件都是不可得,無所有,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!

話說回來,既然這個世界是虛無不實,我們為何又會覺得那麼真呢?

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

《楞嚴經》五十種陰魔簡略

陰魔的來由:汝輩修禪飾三摩地,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,戀此塵勞,見其宮殿無故崩裂,無不驚慴,如何令汝摧裂其處,是故鬼神,及諸天魔,魍魎妖精,於三昧時,僉來惱汝。

修行人將到達的境界:目明朗,十方洞開,無復幽黯,名色陰盡超越劫濁。觀其堅固妄想以為其本。
發生的魔事
01身能出礙;
02於其身內拾出蟯蛔;
03空中聞說法聲;
04見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;
05十方虛空成七寶色;
06在暗室內見種種物;
07四體火燒刀斫曾無所覺;
08恒沙諸佛遍滿,下見地獄上觀天宮;
09中夜遙見遠方或聞其語;
10見善知識,形體變移。
注意:這是十種禪那現境,皆是色陰用心交互,迷不自識,謂言登聖。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

修行人將到達的境界:其心離身,返觀其面,去住自由,無復留礙,名受陰盡超越見濁。觀其虛明妄想以為其本。
發生的魔事
11內抑過分,發無窮悲,悲魔入其心腑;
12感激過分,生無限勇,狂魔入其心腑;
13生大枯渴,沈憶不散,憶魔入其心腑;
14自心已疑是盧舍那,得少為足,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;
15生無盡憂,心不欲活,常憂愁魔入其心腑;
16有無限喜生,心中歡悅不能自止,好喜樂魔入其心腑;
17大我慢起,心中尚輕十方如來,大我慢魔入其心腑;
18生無量輕安,已言成聖得大自在,好輕清魔入其心腑;
19歸向永滅,撥無因果,空心現前,空魔入其心腑;
20無限愛生,愛極發狂,便為貪欲,欲魔入其心腑。
注意:這是十種禪那現境,皆是受陰用心交互,故現斯事。眾生頑迷,迷不自識,謂言登聖。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

修行人將到達的境界:不遭邪慮,已能成就,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。得意生身。名想陰盡超煩惱濁。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。
發生的魔事
21貪求善巧,天魔言災祥變異,如來某處出世,言劫火說刀兵,恐怖於人;
22貪求經歷,天魔言諸佛應世,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,某人即是某菩薩等;
23貪求契合,天魔言佛有大小,某佛先佛某佛後佛,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;
24貪求辨析,天魔言眼耳鼻舌,皆為淨土,男女二根,即是菩提涅槃真處;
25貪求冥感,天魔言前世中先度某人,當時是妻妾兄弟今來相度,與汝相隨,歸某世界,供養某佛;
26貪求靜謐,天魔言未然禍福,及至其時毫髮無失;
27貪求宿命,天魔言他方寶藏,十方聖賢潛匿之處,隨其後者,往往見有奇異之人;
28貪取神力,天魔常說神通自在,或令人傍見佛土,鬼力惑人,非有真實,讚歎行婬不毀麤行,將諸猥媟以為傳法;
29貪求深空,天魔常說無因無果,一死永滅無復後身,及諸凡聖,雖得空寂潛行貪欲,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;
30貪求永歲,天魔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,我生諸佛,我出世界,我是元佛,出世自然,不因修得。
注意:這十種禪那現境,皆是想陰。用心交互,故現斯事。眾生頑迷,不自忖量。逢此因緣,迷不自識,謂言登聖。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

修行人將到達的境界:十類天魔不得其便,平常夢想銷滅,寤寐恒一。名行陰盡超眾生濁。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。
發生的魔事
31於圓元中起計度者,墜入二無因論,名為第一外道,立無因論;
32於圓常中起計度者,墜入四遍常論,名為第二外道,立圓常論;
33於自他中起計度者,墜入四顛倒見,名為第三外道,一分常論;
34於分位中生計度者,墜入四有邊論,名為第四外道,立有邊論;
35於知見中生計度者,墜入四種顛倒,名為第五外道,四顛倒性,不死矯亂,遍計虛論;
36於無盡流生計度者,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,名為第六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有相,心顛倒論;
37於先除滅色受想中,生計度者,墜入死後無相,發心顛倒。名為第七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無相,心顛倒論;
38於行存中,兼受想滅,雙計有無,自體相破,墜入死後俱非,名為第八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俱非,心顛倒論;
39於後後無生計度者,墜入七斷滅論,名為第九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斷滅,心顛倒論;
40於後後有生計度者,墜入五涅槃論,名為第十外道,立五陰中五現涅槃,心顛倒論。
注意:這十種禪那狂解,皆是行陰用心交互,故現斯悟。眾生頑迷,不自忖量。逢此現前,以迷為解,自言登聖。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

修行人將到達的境界:諸世間性,感應懸絕。於涅槃天將大明悟。名識陰盡超越命濁。觀其所由罔象虛無,顛倒妄想以為其本。
發生的魔事
41於所歸立真常因,墮因所因執,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,生外道種;
42於所歸覽為自體,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,皆我身中一類流出,墮能非能執,摩醯首羅成其伴侶,生我遍圓種;
43於所歸有所歸依,自疑身心從彼流出,墮常非常執,自在天成其伴侶,生倒圓種;
44於所知,知遍圓故,因知立解,十方草木皆稱有情,與人無異,墮知無知執,婆吒霰尼成其伴侶,生倒知種;
45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。求火光明,樂水清淨,愛風周流,觀塵成就,以此群塵發作本因,立常住解,墮生無生執,諸迦葉波并婆羅門成其伴侶,生顛化種;
46若於圓明,計明中虛,非滅群化,以永滅依,為所歸依生,墮歸無歸執,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,生斷滅種;
47若於圓常,固身常住,同於精圓,長不傾逝,墮貪非貪執,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,生妄延種;
48觀命互通,卻留塵勞,恐其銷盡,便於此際坐蓮華宮,廣化七珍,多增寶媛。恣縱其心,吒枳迦羅成其伴侶,生天魔種;
49命明中分別精麤,疏決真偽,因果相酬,唯求感應,背清淨道,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,居滅已休更不前進,墮定性聲聞,諸無聞僧成其伴侶,生纏空種;
50若於圓融清淨覺明,發研深妙,即立涅槃而不前進,墮定性辟支,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,生覺圓明不化圓種;
注意:這十種禪那,於未足中生滿足證,皆是識陰用心交互,故生斯位。眾生頑迷,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。將為畢竟所歸寧地。

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

《心經》裡的空即是色

《心經》裡的『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』都已經讀得很熟了;色即是空,的文字解釋可以理解成萬物(色)皆是虛妄顛倒、如鏡中象、如水中影、了不可得(空),所以萬物皆是幻象-色即是空。

不過『空即是色』這句就莫名其妙!這句並不表示萬物是幻象所生的,這裡用『即』,代表就是,空就是色,幻象就是萬物!萬物就是幻象還可以理解,怎麼幻象就是萬物?

《心經》是極簡約的經,所以每一字一句一定有存在的價值、有獨特的意義,這句要微細想想。



我想,這句或者有兩個意義;一者,『色即是空』是菩薩的現量觀,他們觀一切萬物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;『空即是色』是凡夫的現量觀,我們將眼前的虛明妄想看成是實實在在的萬物,所以在逆境時生憎恨心,在順境時生貪心。二者,當菩薩證了『色即是空』時,他們會迴過來以凡夫的著眼點(『空即是色』)出發,以我們的看事物方式,融入我們的周圍,令我們學習佛法。